同性恋到底是不是病?可以治疗吗?

来源:天籁好孕 作者:天籁好孕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击数:

在门诊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对父子前来就诊,父亲一般是一脸忧愁与无奈,有的还夹杂着一丝气愤,成年儿子一般是表情淡定,被逼前来看病的样子。一开始都是父亲讲话,告知医生孩子是同性恋,有无办法可治?医生接下来就会问儿子有关同性恋的一些具体信息,排除有无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等,以及性取向、有无同性性伴侣或性行为等。最后发现很多来就诊者是一同性恋,但不能下精神障碍相关诊断,亦无需治疗。

同性恋到底是不是病?可以治疗吗?(图1)


这对很多传统观念的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那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吗?现在由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曹慧副主任医师来跟大家讲讲有关同性恋。

同性恋属于性倾向的一种,指对同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男同性恋的称呼有“gay”等,女同性恋的称呼有“lesbian”和“拉拉”等。同性恋的历史悠久,在古代中国、日本、希腊和二战时期的西方都有相关记载。大众曾将同性恋视为精神疾病,并希望借助“扭转治疗”来改变同性恋者的性倾向。但精神心理学界证明,这种所谓的“治疗”并不科学,会对同性恋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和伤害,且外部手段无法改变人的性倾向。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明确写明:单纯的性取向问题不能被视为一种障碍。请注意,这里指单纯的性取向问题,如果因此出现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依然是可以诊断为相应的精神障碍并治疗相应的精神障碍。

同性恋的成因目前仍有争议,目前研究对于性倾向的成因尚没有定论,但遗传基因、大脑发育、激素分泌、后天环境、生活事件等都有相应研究支持其是性倾向成因的一种。根据精神分析学说,儿童期3-5岁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肛欲期,在此期间,孩子们对异性父母有着特别强烈的依恋,同时伴随着对同性生长的敌对感,这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节,如未能成功跨越肛欲期,就会引发同性恋。如果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正常儿童逐步渡过婴儿的口欲期和肛欲期满足,会到达完全的异性恋生殖器成熟期。不排除部分同性恋有过一些创伤性经历如性侵、与异性交往受挫等。因此,为避免孩子成为同性恋,作为家长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顺利通过口欲期和肛欲期,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一、在家庭关系中,尤其家里是男孩子的,父亲不能缺失。在中国很多家庭中,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家庭中是“提款机、司机”等功能,对母亲早已过了“热恋期”,对孩子是不知该如何交流。父亲要想家庭和谐,就需要爱母亲,与母亲形成紧密的亲密关系,让孩子知道母亲才是父亲最亲密的人,这样母亲才会情绪稳定,对孩子能及时满足,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形成良好的母婴关系,孩子才能顺利渡过口欲期和肛欲期。

二、按照性别给孩子穿衣打扮: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三、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家长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同时孩子在自由探索时进行引导。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然得以完成。

不要回避孩子的性问题: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宜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言语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解决和满足。


供稿: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医务部 曹慧


加入收藏
Tag: 同性恋
本文标题:同性恋到底是不是病?可以治疗吗?"

本文链接:http://m.p2cp.com/About/9202.html